|
|
| 文 章 详 细 内 容 |
|
|
|
农家乐出妙招,老外上岗助效益 |
|
|
[分类:蓟县民宿新闻/蓟县乡村新闻][字号:18px/14px/12px][颜色:■■■■■■] |
最近,在西安市阎良区一家名为“飨园”的农家乐里,记者见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,正在给农家乐员工画铅笔素描像……见他画得聚精会神就没有打扰他,转向农家乐负责人高先生了解情况。
“这位是来飨园的第8位外国朋友,”高先生介绍到,他叫科里斯托夫,中文名柯岳根,今年22岁,是爱沙尼亚共和国孔子学院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。“这些‘洋打工’以学生居多,大都来自欧洲和美洲,基本都在这呆一周左右。”
等安顿好了客人,记者和柯岳根用汉语交流起来。他修习汉语已有两年,借助《英汉词典》,可以做简单的交流。据柯岳根说,他打工内容主要就是择菜、洗菜、招呼客人,“不会做饭”。在笔者的一再要求下,柯岳根向我们展示了烤肉、做比萨、包饺子等厨房活,虽说是“首秀”,但还有模有样,所做比萨味道也不错!
不过,“洋打工”很少“藏在后厨无人知”,因为他们经常在给客人上菜时,就被客人“截流”了。“要么陪着小孩练英语,要么陪客人聊天,干活倒成了副业”。有一次,不爱说话的林同学在这里碰到了德国“洋打工”莉莎,通过四天的交流,性格开朗多了,前两天她们还在云南丽江相约见面呢。“洋打工”的“特殊待遇”,让同事“眼红”,于是就有了“洋打工,磨洋工”的顺口溜。
据高先生介绍,他们农家乐占地8亩,2009年开业,部分产品实现了自养自种自销,2010年初加入了国际有机农场组织(WWOOF),这在全省是第一家,“全国仅有六家”。外国友人通过WWOOF介绍来到阎良,去年11月份,来自英国的艾伦、葡萄牙的安娜和卡洛斯夫妇成为第一批“洋打工”,“也有熟人互相介绍的,比如马兰克就是由同学迈克介绍的。”
正说着,来客人了!高先生示意招呼客人。“欢迎光临!”“洋打工”说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,穿着有中国民俗特色的立领、对襟工作服。客人很激动,竟然也回敬了一句“欢迎光临”,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。在同事的带领下,“洋打工”去让客人点菜了。
“洋打工”自有办法治同事“眼红”病:一是给大家教英语或是母语,同时学习中国话、陕西话,他们有时还会来个中外语言、语音“大混合”,不时引起阵阵笑声;二是弹吉他、唱歌,柯岳根却有两件独门乐器,一个打击如泉水“叮咚”,一个口吹手弹似弹棉花“嘣嘣”;三是一起做游戏,抖空竹、跳大绳、练瑜珈;四是请大家喝饮料,“不过,我们从没让外国友人掏过钱,来者都是客吗”,农家乐服务员陈宇介绍到,她自己分别请马兰克和柯岳根喝过酸奶和矿泉水,“明天我和同事孙海盟还要带柯岳根去黄陵玩呢!”
这时,只见柯岳根举着一个玩偶:“还有我的‘旅行者’!”原来,不管他到那里,都会和这个卡通人物合影留念,“这就是我的艺术课题,回国后,我会举办一个展览——《关于他的旅行》,向大家介绍中国,介绍陕西,介绍阎良!”
当谈到“洋打工”的好处时,高先生自然是最高兴的:“有他们在,营业额上涨了至少20%!”下一步,他们将开设夏令营“英语角”、演艺舞台,给“洋打工”搭建平台,吸引更多客人。据高先生介绍,“洋打工”对中国文化都很感兴趣,书法、功夫都喜欢,“马兰克喜欢锄地
|
文章来源:蓟县农家院网 作者:蓟县农家院网 整理日期:2013-1-10 |
[文章浏览:2385][留言反馈][打印文章] 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