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打印本页][打印选项]
农家院不能丢了农村的那股子“土味”
眼瞅着又到了“满街杨柳绿如烟,画出清明三月天”的日子,到农家院“接地气”,是这些年城里人每年必需的活动。搁以往,咱没嘛顾忌,拔腿就走,走哪是哪,哪哪都是原生态,住两天舒服半年。但现在不行了,越来越多的农家院已经“鸟枪换炮”,“洋灰”(水泥)从院铺进屋,瓷砖从地贴上墙;砍了真树换假花,拆了土炕架席梦思……弄得比城里还城里。难怪有人担心,再介(这)样发展下去,传统农家院早晚得绝迹。抓紧跟联合国某些组织联系,给农家院提前“申遗”,免得将来孩子们不知道嘛叫农家院。
当然,这么说有点严重。不过,近几年农家院的“味儿”,变得的确厉害,而且越有钱的乡村,变得越邪行。“一明两暗”的北方传统农宅,基本改造得没嘛了,全是里外钢筋加水泥的小洋楼、小别墅;自然朴实的山野峰峦,也雕琢得面目全非了,假庙伪和尚全成了悠久的“历史”。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,山里愣建高尔夫,村里敢盖“天安门”,说乡村不乡村,说城市不城市,哪也不挨哪。
其实,咱能理解农民兄弟的良苦用心,甭管人家把农家院改造成什么样,毕竟是想迎合城里人的心理,希望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农家院,放松身体放飞心情。但是,他们不明白,城里人到农家院去的目的,一是享(受)“土”,二是享(受)“真”,没“土”没“真”,大老远地跑那干嘛去?!再说,农家院再“洋”能洋过五星级酒店和豪华别墅吗?说到这,想起一位很熟的大姐,多年前她在蓟县买了一个农家院,原本打算每年夏天自己去度假,没承想这些年“农家院度假”那么火,于是也把买给自己的农家院,开发面向社会。不过,大姐的开发跟当地村民不一样,村民们是越开发越“城市”,她是越鼓捣越“乡村”,成了当地闻名的“土大力”,房前栽花屋后植草院里种树,而且是石墙石桌石板凳,土鸡野菜大锅熬。看得出,大姐追求的不是最土而是更土。结果,使得但凡到过那的人,去了一次想两次,去了两次想下次。总之,“火”得她自己都感到意外。
说实话,举大姐的例子,是希望有关旅游的部门能有所借鉴,尽快告诉农民们农家院应向何处去?改造原来的农家院没错,让卫生条件更好,让住宿环境更佳,等等,都是必需的。但这不等于非得把农家院弄成“四不像”。曾去过日本的农家院,人家仍然保留着传统风格,床该榻(榻米)还榻,门该拉还拉,澡该泡还泡,鞋该夹(人字拖)还夹,只不过哪哪都一尘不染,干净程度不亚于五星级宾馆。可想而知,常年在城里“水泥盒”里住的人,能不有空儿就上那跑吗?!其实,咱的农家院也该这样,既能坚守自己,也能招来客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