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打印本页][打印选项]
四川农家乐缺少特色难留客
      2012年全省“农家乐”接待了占全国31%的客源、取得占全国38%的收入,产业规模效益居全国首位。但随着这块“蛋糕”越做越大,不断发展的四川农家乐却遭遇了“成长的烦恼”。很多人开始觉得农家乐都是千篇一律,吸引力大不如前。

  如何让游客真正“乐”起来,成为我省农家乐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当前,以农家乐为主力军的乡村旅游,正面临着继续创新和自我突破的再次选择。

  现状

  项目单一 模式雷同难留客

 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的农家乐是川西农家乐的代表。但该镇相关负责人现在却十分发愁:80%以上的游客都是白天游玩,晚上返回,过夜的游客少之又少。“多数游客反映,到村里只能吃吃饭,看看风景,打打麻将,而没有任何其他好玩的项目,这样失去很多回头客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  “风景是很美的,但休闲方式、娱乐项目千篇一律,每一家都差不多。”成都武侯区的退休职工张阿姨是一位摄影爱好者,为了寻找题材,她几乎跑遍了成都周边的各个区县,全川的知名农庄她也基本都去过。“去得多了就发现,各个地方菜式都差不多,项目也很雷同。”

  在走访中,记者发现,一些“农家乐”经营者往往将农家乐与农家饭混为一谈,将精力都放在了提供农家饭,“农家乐”由此也陷入了低层次重复开发的困局。“带有深度参与性的活动非常缺乏。”一位农家乐的经营者说。

  业内人士分析称,当前“农家乐”重复建设严重,高质量的乡村“农家乐”较少,特色不明显,对本地民俗文化、乡村风情的农家乐文化内涵认识不足,利用农家生活开发参与性项目太少。大多是一些农户在没有规划、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,仓促上阵,经营者之间各自为阵。“服务项目单一,品位不高”已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。

  反思

  吸引力减小 行业亟待规范

  截至2012年,全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.8万个,接待游客2.2亿人次,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突破450亿元,带动全省750万农民就业增收。

  但记者调查中,不少农家乐经营户坦言,农家乐经营看上去很“美”,投入却无止境,想要维持生存并不容易,农家乐墙头变换大王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。

  被誉为“中国农家乐第一人”的徐纪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省内农家乐可谓“遍地开花”,但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其长远发展。

  “仅在郫县,各类农家乐就有好几百家,但是真正够格成为农家乐的,大概只有200家左右。”徐纪元认为,农家乐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管理,提升消费档次,淘汰掉那些不合格的、没有长期经营能力的农家乐群体,同时,还要根据当代人的消费需求,有针对性的拓展经营。

  恶性竞争、偷换土菜制作材质、服务不达标、住宿跟不上等问题都是一些农家乐遭遇“滑铁卢”的原因,不少农民经营户不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推出农家乐产品。这些都导致了全省农家乐加速洗牌。

  为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,去年,我省先后制定了包括《四川省休闲农园星级评分标准》在内的六大标准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有三至五星级农家乐300多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