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体育、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,两者相融合的体育旅游细分领域更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。
近日,首批47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在2021年中国体育文化、体育旅游博览会上正式授牌,这也使得体育旅游这一体旅融合的创新业态再次引起业界热议。“体育+旅游”为何日趋火爆?体旅融合究竟难在哪里?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》授牌,是分水岭还是大洗牌?旅企如何再接再厉,抓住机会?
“体育+旅游”日趋火爆,必然还是偶然?
比起旅游时晒美景、发自拍,如今的朋友圈里更流行晒旅途中的徒步地点、跑步地图。“为一项运动、赴一座城”已成为年轻一代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之一。
(图源:松花湖旅游度假区官方微信)
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旅游近日联合发布的《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(2021)》显示,体育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扩大,2021上半年“体育旅游”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115%,华南和华东区域体育旅游热度增长较高,分别为36%和25%。在华南地区中,海南省和广东省体育消费热情较高。体育旅游以参与型(62.8%)为主,观赏型(37.2%)为辅。在参与型的体育旅游项目中,爬山、马拉松、骑行、冰雪运动、徒步等是大众参与较为广泛的活动;而在诸多的观赏型体育活动中,奥运会、世界杯、世锦赛等世界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水立方、鸟巢等知名度较高的体育建筑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。
张家界市文化旅游智库研究院理事长刘云表示,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了健康的宝贵,让更多的国人愿意迈出家门参与体育锻炼,这也让体育旅游消费得到了推动。
(图源:广州融创文旅城)
而在江苏体育研究院副院长刘力博士看来,即便没有这场疫情,旅游、地产企业向体育产业的“突围”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,他表示:“首先,在京津冀、珠三角、长三角人均GDP超1万美元后,这是消费升级的必然;其次,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然,从观光购物阶段升级到深度体验消费阶段,体育为旅游提供内容,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;与此同时,这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,体育产业发展必须要依托于旅游,并与地产投资紧密结合,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,地产是体育产业落地的载体;最后,转型体育产业也是旅游行业、地产行业在新时代、新发展周期,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。企业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,进行供给侧改革和产品创新。”
体旅融合,路漫漫其修远兮
尽管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日益火爆,但由于起步较晚,与发达国家相比,其存在的短板也十分明显。
刘力指出,“体育产业的范围十分广泛,由于体育本体很难赚钱,体育产业的盈利需要拓展产业链,国外也是如此,在国内由于消费群体不足以及行业壁垒等限制,盈利更难,所以体育产业要发展,就需要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,做“体育+”的跨界模式。其中最容易结合,消费群体支撑强大的就是“体育+旅游”,这也是目前体育总局强推的产业方向。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,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。体育可以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,旅游为体育带来消费人群与配套支撑。”
根据他的分析,由于缺少实战性的资源整合机构,大家做项目的时候都是在“盲人摸象”。地方领导对体育产业、没有多少概念,专业服务机构也没有,这也使得体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。
“我们有不少体育专家、有地产专家、有旅游专家,但不等于将这些专家进行组合就能做好体育旅游项目。体育圈的懂训练懂比赛,但是不一定懂产业,而投资与产业圈的又不懂体育,所以体育与旅游如何进行融合?在这个过程中最缺的就是跨界人才。体育产业本质是生意,其独特性不在专业难度,而在于跨界难度和整合高度。”刘力表示。